【学院空间视野】红色领航:红安主攻红色文旅产业为我国发展特色县域经济提供了新范式

发布时间:2025-09-11 10:30阅读次数:

1.jpg


在革命老区红安,一幅以红色为底色的发展画卷正徐徐展开。县委书记胡广强调的“加快提升县域发展能级和经济规模”“大力弘扬大别山精神,以红色赋能湖北支点建设”“让老区发展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日子”三大任务,不仅勾勒出红安发展的清晰路径,更指向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深层命题。而主攻红色文旅产业,正是红安实现这三大目标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抓手,其“打造红色文旅高峰,奋力实现‘两个更好’”的实践,为我国发展特色县域经济提供了富有启示意义的新范式。


2.jpg

红安范式首先体现在以特色资源重塑县域经济动能的战略选择上。县域经济发展长期面临同质化竞争与资源约束的挑战,而红安深挖自身独一无二的红色文化资源,将历史积淀转化为发展优势。他们通过系统梳理革命遗址、文物故事,建立将军雕塑园,打造红色文化氛围,设计沉浸式体验项目等等。不仅保护了红色遗产,更使其成为吸引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强大磁场。这种“红色赋能”超越了传统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证明了文化软实力同样能够硬支撑起一方经济,为那些拥有独特历史文化资源却苦于找不到突破口的县域提供了“向内涵要发展”的新思路。

红安范式的核心在于探索多元融合的产业升级新路径。红色文旅非孤立发展,而是与乡村振兴、生态保护、文创开发等深度融合,形成“红色+”的共生格局。红安通过文旅引流带动农产品销售、民宿经济、手工艺复兴,使红色旅游成为串联一二三产业的黄金链条。更为重要的是,其以“大别山精神”为内核,将红色文化转化为激励创新创业的精神动力,为县域经济注入了持久的文化自信与发展活力。这种融合式发展避免了“就文旅谈文旅”的狭隘,实现了经济规模与发展能级的同步提升,展现了特色产业驱动全域发展的巨大潜力。


3.jpg


红安范式的深刻价值还在于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本质。“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日子”不仅是目标,更是衡量发展成效的根本尺度。红色文旅产业的发展直接创造就业岗位、增加居民收入,让发展成果惠及普通百姓;同时,基础设施的改善、公共服务的提升、城乡面貌的焕新,使人民在物质与精神层面都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红安经验表明,特色县域经济发展绝不能脱离人民福祉空谈增长,只有将产业选择与发展目的紧密相连,使经济增长与民生改善同频共振,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两个更好”。

红安的实践为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式:它启示我们,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找准自身定位,深挖特色资源;重点在于推动产业融合,延长价值链条;根本在于坚持民生导向,共享发展成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众多如红安一般拥有独特资源的县域,不必盲目追逐外部模式,而应向内探寻自身的文化基因与资源禀赋,走出一条具有地域特色、富有文化内涵、充满民生温度的发展新路。


4.jpg


总之,红安,这片红色的热土,正以红色文旅为笔,书写着新时代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答卷。它的探索不仅关乎一县一域的发展,更在为广大县域提供着特色发展的智慧启示——唯有立足本土、创新融合、以人为本,才能在发展的浪潮中找准方位、赢得未来。


(作者苏山:湖北省学院空间艺术研究院院长、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艺术中心主任;作者周娟:湖北文理学院副教授、武汉大学访问学者)

上一篇:“无中生有”:松滋市吉他产业模式为国家老工业基地转型提供了样本‌
下一篇:关于创新、生态与美学的综合实践 —— 省长李殿勋的洈水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