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中华文脉 厚植文化自信——写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召开一周年之际

发布时间:2024-06-03 10:23阅读次数:

来源:人民网


  历史文脉如何赓续传承?古老文明如何焕发新生?文化工作者纷纷思考从“宅兹中国”到“何以中国”的时代课题,为激活中华文化“一池春水”展开了生动实践。

 文明之光璀璨 照耀古今岁月

  2023年10月19日,“考古中国”重要进展公布,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考古成果,实证了中国先民开发、利用、往来南海的历史事实;同年12月9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成果发布,多学科协同提供更多“密钥”,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更加清晰。

  “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文明。”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王巍表示,考古发现能够让民众更深切了解中华文明的辉煌和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并从中汲取智慧,走好未来的路。

  “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明确提出,2024年要修改文物保护法。”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强调,国家文物局将全力配合文物保护法修改,积极参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法和相关条例制定修订工作,筑牢文物“应保尽保”法治屏障。

  12.9亿人次!这是2023年全国博物馆接待的观众总量。与此同时,2023年全年新增备案博物馆268家,全国备案博物馆达6833家。

殷墟博物馆新馆内展出的玉戚。人民网记者 刘微摄

  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当天,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正式开馆。现场,一幕场景令从北京赶来观展的张先生感触颇深:“我看到一位身穿传统服饰的游客,和互动屏幕中的秦汉人物相互行拱手礼,好像在无声诉说着文化的传承与科技的力量。”

  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的热映,再度点燃大众对古典诗词文化的热情;以马面裙为代表的传统服饰,在社会上广泛掀起一场“国潮风”;在非遗的活态传承中,年轻人的身影愈发活跃;古城古镇积极拥抱新兴业态,让百姓在闲庭漫步间就能触摸到历史脉搏。

  在这片华夏大地上,中华文明的创新之泉正汩汩涌动,文化的百花园中,一朵朵绚烂之花迎着时代之风,傲然绽放。

  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也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

  古老的故宫文华殿内,前来观看“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览的观众络绎不绝。作为中法文化旅游年的重要项目,该展览汇集了约200件瓷器、画作等珍贵文物,多数来自故宫博物院和凡尔赛宫,从“龙与百合花的相遇”“紫禁城中的法国风景”“凡尔赛宫的中国时尚”三个单元,回溯了两国间源远流长的文明互鉴。“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本次展览中方策展人、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郭福祥表示,在办展的过程中,深切感受到交流需要相互尊重、彼此借鉴,相互吸引、彼此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p style="margin-top:1em;margin-bottom:0px;padding:0px;font-family:"vertical-align:baseline;font-size:16px;color:#666666;line-height:2.6;white-space:normal;">   文脉弦歌不辍,文明生生不息。今日的中国,既深深扎根于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昂首阔步迈向无限可能的未来,以与古为新的精神开拓进取,如同江河般浩浩荡荡,奔流向前。
上一篇:【新思想引领新征程】美美与共 交流互鉴 共绘人类文明新画卷
下一篇:习近平寄语新时代青年强调 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向全国广大青年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