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根发芽之际,党这样激发文艺的磅礴之力

发布时间:2022-09-14 12:35阅读次数:

来源:中国文艺网

  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

  邓小平同志曾说,我们党“从起根发芽时就是从宣传工作做起”。革命战争年代,文艺就是宣传的主力军。
  在农民占绝大多数、民众文化水平低、存在大量文盲半文盲的中国,只有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才能更直观有效地体现人民立场,才能觉醒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凝聚群众。特别是在发现青年、发现工人、发现农民、发现妇女、发现儿童,在发现民众伟力上,文艺以其巨大的视觉冲击力、形象感染力、情感亲和力,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如灯塔指引中国革命文艺发现民众的力量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也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以李大钊为代表的早期共产党人成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播火者。他们发出石破天惊、振聋发聩的时代强音,强调文艺必须面向平民、面向现实、面向革命。


《萌芽月刊》1930年1月在上海创刊。冯雪峰翻译的马克思《艺术形成之社会的前提条件》发表在其第一卷第一期。图为《萌芽月刊》影印版


  革命文艺家们扛起红色文艺的大旗,积极传播、勇敢捍卫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翻译、出版大量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著作,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指明革命文艺前进的方向。



《延安文艺座谈会代表合影》吴印咸 摄 谢子龙影像艺术馆 藏


  到了1940年代的延安,党实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同中国革命文艺实践结合的第一次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文艺思想。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像一面旗帜、像一座灯塔、像一把火炬,带领和指引着一批又一批文艺家投身革命文艺的洪流。他们到前线去,到敌后去,到农村去,到工厂去,同广大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在弥漫的硝烟中,在火热的斗争中,以烈火般的激情歌唱人民、歌唱革命、歌唱胜利,谱写出革命文艺的壮美华章。
  《新青年》杂志“惊醒了整个时代的青年”掀起救国救民的青春风暴
  “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热情洋溢讴歌青年、呼唤青年、号召青年,拉开觉醒年代的序幕。

  “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1916年,《青年杂志》有了新名字——《新青年》,李大钊在上面发表《青春》一文,擂响青年奋进的号角,激荡起青年青春的热血。


发表在1918年5月15日四卷五号《新青年》上的《狂人日记》,现藏于北京鲁迅博物馆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1918年,鲁迅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在《新青年》刊出, 揭露“吃人的礼教”,发出“救救孩子”的呐喊。


电视剧《觉醒年代》片段


  就这样,《新青年》像“春雷初动一般”“惊醒了整个时代的青年”。
  青年们纷纷“打碎了身上的枷锁,歌唱着冲出了封建的堡垒”。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时,就对《新青年》爱不释手,“非常敬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年轻的周恩来也被《新青年》深深吸引,曾说读了《新青年》,“把我那从前的一切谬见打退了好多”;恽代英等人致信《新青年》,表示读了《新青年》,“真是像在黑暗的地方见了曙光一样”。
  党领导的第一个革命文学组织“左联”点燃“大众文艺”的火焰
  1930年3月,党领导的第一个革命文学组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宣告成立。


1930年3月2日,“左联”成立大会在中华艺术大学底楼最大的教室内召开。图为会场复原照片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左联”文艺家们纷纷“到工厂到农村到战线到社会的地下层中去”,描写那些“郁积着要爆发的感情”,诉说那些“迫切需要革命的非人的苦痛生活”,点燃了“大众文艺”的火焰。



  左:夏衍报告文学《包身工》1936年6月发表于《光明》杂志创刊号;中:反映包身工苦难生活的文艺作品;包身工居住的福宁路工房


  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以“铁一般的事实”再现“芦柴棒”等女童工们惨绝人寰的遭遇,将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相勾结,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揭露在阳光下,唤醒工人阶级起来反抗。


电影《渔光曲》海报


  蔡楚生编导的电影《渔光曲》,描写渔民的沉重生活和悲惨遭遇,控诉买办阶级和帝国主义相勾结对人民大众犯下的滔天罪恶。影片上映后,反响空前,连映84天。
  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通过刻画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奋斗的失败,揭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帝国主义侵略下的悲惨命运。小说甫一上市就售罄,随后3个月连印4次。


  《怒吼吧!中国》 李桦 木刻版画。该版画于1935年12月首次刊登于李桦主编的《现代版画》第14集,李桦随即寄赠给鲁迅


  “当革命之时,版画之用最广,虽极匆忙,顷刻能办”,左翼文化运动旗手鲁迅倡导“以刀代笔”,发起了中国新兴木刻运动。木刻版画凭借一块木板,几柄雕刀,“极其有力地、非常感人地表现中国绝大多数劳动者为争取其解放而进行的战斗”,以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为青年、为民众、为革命鼓与呼。
  大量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成为催人奋进的“革命工作的粮草”
  文艺只要被群众欢迎、被群众喜爱,就会焕发出强大的革命力量。
  在革命的苏区,山歌、民谣、话剧、戏曲、漫画、画报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文艺形式,成为唤醒民众、宣传革命的最好载体,成为催人奋进的“革命工作的粮草”。


  江西民歌《苏区干部好作风》从苏区时期流传至今,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中再次唱响


  “哎呀嘞哎,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打灯笼。”唱歌是苏区群众和红军队伍里最流行的文艺活动。“苏区范围内的农民,无论男女老幼,都能唱各种革命歌曲。”像这样民歌风味+革命内容、旧曲填新词的歌曲在苏区广为流传。
  《最后的晚餐》本是达·芬奇的一幅名画,被苏区文艺工作者演绎成话剧,舞台上,“地主、农民、工人、资本家以及各阶级、政党、军队代表人物聚集在一起,共进晚餐”,营造出强烈的戏剧冲突。在“一苏大会”期间演出,广受欢迎。


  图片左:1939年5月11日,鲁艺成立一周年,冼星海指挥鲁艺百余人排练演唱《黄河大合唱》;右:歌剧《白毛女》第一幕第四场:“死跟爹爹一块死”  吴印咸 摄


  到了延安时期,随着大量革命青年克服千难万险、不远万里奔赴革命圣地,革命文艺蓬勃发展起来。特别是1942年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同志号召“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革命文艺迎来了灿烂春天,为革命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
百年奋斗成就文艺辉煌,
复兴征程创造时代新篇。
起根发芽之际,
我们激发了文艺的磅礴伟力,
为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时代新征程,
我们更要激发文艺的磅礴伟力,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创造新的荣光!

上一篇:习近平向第七届中国—亚欧博览会致贺信
下一篇:领航中国 | 赓续中华文脉 坚定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