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时代魅力

发布时间:2022-06-04 12:22阅读次数:

来源:中国艺术报


  端午节经历了由涓涓细流汇集成大江大河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传统节日。可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端午节,无论是端午节的萌芽时代、发展时代、定型时代,抑或是兴盛时代、延续时代,直至当今新时代,都焕发出了与时代生活息息相关的魅力。

  先秦五月五日的沐兰辟邪仪式,是端午节的萌芽形式。《大戴礼记·夏小正》:“五月……蓄兰为沐浴也。”《艺文类聚》引《大戴礼》,有了明确的时间说明:“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那么,五月或五月五日举行沐浴仪式的目的是什么?《初学记》引《夏小正》作了回答:“此月蓄药,以蠲除毒气。”古代沐浴所用兰,即兰草,亦称佩兰。以兰草煎汤沐浴消除毒气,是因为兰草本身具有药用功能。人们认为,五月是阴阳相争、生死相搏的季节,所以借沐浴兰汤消灾解厄。

  两汉魏晋,是端午节迅速发展的时期。先秦五月五日沐浴辟邪习俗得以多方面扩张,其扩张的内在动因在于先秦五月为阴阳相搏季节的观念发展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的观念。在此观念的支配下,出现多种多样的辟邪习俗。用于人身的辟邪习俗为系五色丝于臂。东汉·应劭《风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 ”又云:“一名长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丝,一名朱索。又有条达等织组杂物,以相赠送。”将丝线染成五色,系于手臂,即称为辟兵缯,认为以此可以挡避刀剑,即所谓刀枪不入之意。

  汉代开始,端午节辟邪增加了在门户上挂辟邪物的习俗。一是挂朱索五色印的习俗,这是先秦不同时期挂桃符与朱索习俗的融合形式,本不一定用于端午,至此已被固定为端午习俗;二是挂艾,将所采艾草扎制成人形悬挂在门户上,以禳毒气。

  南北朝是端午节定型时代,定型的标志是形成了端午划龙舟与食粽祭祀屈原等历史人物的仪式,从而形成了端午节习俗的主干部分。而南北朝辟邪习俗进一步发展,挂艾、戴五色丝、采药等更为盛行。辟邪习俗与划龙舟、食粽祭祀习俗共同构成端午节的主要内容,在祈求个人的平安中增添了祈望国泰民安的内容,在紧张的辟邪和肃穆的祭祀仪式中,增添了狂欢的色彩,从此端午节便成为一个内涵丰富的复合型节日了。

  唐宋时期是中国经济文化最为繁荣的时代之一。值此盛世,端午节也进入繁荣发展的鼎盛时代。宫廷举行盛大端午活动,既起到了率先垂范作用,也起到倡导推进作用;宋代道教、佛教的渗入也对端午节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龙舟竞渡规模宏大,狂欢娱乐色彩更为彰显,同时,纪念屈原成为龙舟竞渡最通常的意义;辟邪习俗丰富多彩,花样翻新,更具娱乐性、装饰性色彩;以食粽为主的饮食习俗进一步发展,粽子花色多样,饮食品种不断增多。这一切都展现了端午节欣欣向荣的景象。唐代端午食粽习俗又有了进一步发展,无论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喜欢食粽;而且粽子的品种越来越多,配料制作更为讲究,出现了一些很有名气的粽子。粽子的形制多种多样,有角粽、菱粽、筒粽、秤砣粽、锥粽等,唐朝有名的粽子有九子粽、百索粽、赐绯含香粽等。

  而到了元明清时期,端午节习俗进入全面传承阶段,也是端午节的远播阶段,端午节不仅传到我国边疆地区及少数民族居住地,而且远播东南亚。端午节习俗在韩国、日本、新加坡、泰国、印度尼西亚等都有传承,形成了一个端午传承文化圈。

  进入新时代,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工作的大力推动下,中国端午节获得全面复兴。2006年,端午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由湖北、湖南、江苏三省四地共同申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包括江苏苏州“苏州端午习俗”、湖北秭归“屈原故里端午习俗”、湖北黄石“西塞神舟会”、湖南汨罗“汨罗江畔端午习俗”四个组成部分,于2009年9月30日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其中,湖北黄石西塞山端午节本有迎神船逐疫习俗,经发展演变,成为神舟会。神舟会在五月十八大端午举行。神舟用木材、竹子、彩纸等制作而成,近年又引入了新材料。龙头高昂,龙身设置亭台楼阁,花团锦簇,彩旗飘飘,龙尾摇摆自如。舟内摆放着用彩纸扎成的屈原、女娲等108个人物像,以及鸡、鸭、鹅、猪、牛等家禽家畜形象。五月十六,由八名青壮年将“神舟”从龙宫内抬出,在村里挨家挨户游行,乡亲们早已摆好香案,恭迎“神舟”到来,并将祈福用的米和茶叶少许撒向神舟;五月十八为送舟日,让神舟顺江而下流入大海。该节日既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也为了表达当地民众对无病无灾、健康长寿、发财致富的祈望。

  在当下,端午传统的辟邪门饰和配饰更加丰富多样,并采用现代材质,深受大家的喜爱,从而渲染了端午节欢乐喜庆的气氛。以食用粽子为中心的端午节日饮食习俗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品种多样且花样翻新,显现了大时代的大气象。

  (作者:向柏松系武汉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中南民族大学教授)


上一篇:节气是文化遗产也是文化资产|长江评论
下一篇:李志敏:努力构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文艺高峰